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

返京途中在山东枣庄考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

9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在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和省长王浩陪同下,先后来到金华、绍兴等地,深入农村、商贸市场、陈列馆、文化园区等进行调研。

20日上午,习近平来到金华市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考察调研。近年来,李祖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各类创业主体纷纷进驻,乡村旅游十分红火,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习近平先后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共富市集”、扎染商铺等场所了解李祖村发展变化情况。得知李祖村年人均收入达到5.2万元,习近平十分高兴。他说,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离开村子时,当地群众簇拥到总书记身旁,热情欢送总书记。习近平对大家说,乡村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乡亲们要努力奋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随后,习近平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他通过电子屏幕实时了解商贸城运营及“义新欧”班列运行情况,并走进市场同商户、小企业主代表亲切交流,详细询问市场行情。他强调,义乌小商品闯出了大市场、做成了大产业,走到这一步很了不起,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商贸城要再创新辉煌,为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2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枫桥经验”发源地诸暨市枫桥镇,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随后,习近平乘车来到位于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他步行察看古运河河道和周边历史文化遗存,详细了解浙东运河发展演变史和当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推进大运河保护等情况。习近平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21日下午,习近平听取了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浙江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浙江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在科技前沿领域加快突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把实体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科创高地。从全球视野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习近平强调,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中注重扩大就业容量,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加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创造更多经验。

习近平指出,浙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要以重点领域改革为牵引,全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以服务全国、放眼全球的视野来谋划改革,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发挥各种开放平台的功能作用,创新利用外资、做大外贸的方法和渠道。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走向,在服务业开放、数字化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范围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强调,浙江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运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窗口加强文化交流传播,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立足实际、科学决策,坚持着眼长远、打牢基础,坚持干在实处、务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健全干部担当作为激励保护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第二批主题教育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把握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特点,结合实际,分类指导,上下联动抓整改,让群众看到实效。

9月24日下午,在返京途中,习近平在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和省长周乃翔陪同下来到枣庄市考察。枣庄是我国石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习近平来到位于峄城区的冠世榴园石榴种质资源库,察看石榴树种,了解当地石榴种植历史、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产业发展情况,并来到石榴种植园中向老乡们询问今年石榴种植、收获和收入情况。得知当地大力发展石榴深加工和石榴盆栽培育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习近平很高兴。他指出,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优质特产市场需求在增长,石榴产业有发展潜力。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祝乡亲们生活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陪同考察。

李干杰、何立峰、王小洪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分别参加上述有关活动,主题教育中央第五巡回指导组负责同志参加汇报会。(《人民日报》



“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纪实

“我曾在浙江工作了6个年头,熟悉这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参与和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到中央工作后,也多次回来,每次来都要走上一两个地方。”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六次赴浙江,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并先后到金华、绍兴等地,深入农村、商贸市场、陈列馆、文化园区考察调研,看望慰问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

一路调研,一路回忆——

“当年浙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十分突出,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20多年来,通过持之以恒实施‘八八战略’,浙江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从环境‘压力山大’到建设美丽浙江、从率先实现总体小康到实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飞跃,也为全国作出了示范。”

一路调研,一路思索——

“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干在实处、善作善成”……20年前省域层面的谋划,如今已在之江大地开花结果,并在省外更广阔的范围推广开来。

展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总书记对浙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

从一个村庄看千村万村:“描绘好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9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浙江考察第一站来到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

村广场上,农创客们正在举行“共富市集”。

穿着白色T恤、戴着圆框眼镜,“90后”方天宁是本村一名返乡大学生。

总书记的目光被她摊位上的各式手编竹篮吸引。方天宁告诉总书记,自己两年前回到村里,发动30多名村民编织竹篮,可以为他们每人每月增收2000元左右。

方天宁说:“原来我在北京工作,我们村实施‘千万工程’后,村里的环境和氛围非常好,吸引了很多来创业的大学生,所以就选择回来了。”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举措。2003年以来,“千万工程”持续深化,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如今,“千万工程”从浙江走向了全国,在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方天宁旁边,一个晒得黝黑的小伙子名叫方志向。他从部队退伍后,回乡创办农场,栽培小盆景。

“你当了几年兵?”总书记同小伙子攀谈起来。

“两年。”

“部队的锻炼能够为干事业打下好基础,你现在的精神头就是不一样!”总书记赞许道。

村支书方豪龙告诉总书记,像这样的创业主体,村里有50多家,从业人员200多名,有原乡人,有返乡人,还有新农人,一半以上是大学生。

秋风送爽,吹过绿水青山环绕的希望田野。

总书记步行察看村容村貌,眼前一座座黛瓦白墙的小楼,房前屋后点缀着绿树花草,白墙上一幅幅壁画描绘着乡愁记忆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透出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

很难想象,这个远近闻名的共同富裕示范村,曾经脏、乱、差、穷,被当地人称为没有希望的“水牛角村”。

在“千万工程”推动下,李祖村从整治环境入手,发展产业,吸引人才,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相得益彰中,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幸福的蝶变。

热情的村民簇拥到村口,高声向总书记问好。

“乡亲们好!今天来到这里,我的心情格外高兴。”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说,“乡村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乡亲们要努力奋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秋日金色的阳光下,村民们幸福的笑容格外灿烂。

从小商品看大市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义乌,一座建在市场上的现代化城市。在这里,可以感受浙江发展的活力,可以触摸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脉搏。

离开李祖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考察调研。“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工地。”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十多次到义乌,深入小商品市场调研,对这里的情况十分熟悉。

商贸城入口的大屏幕向总书记展示着两张图表:一张是义乌市场采购贸易出口的实时情况,一张是“义新欧”班列运行的动态数据。

这些来自“世界最大小商品市场”实时变动的数据,成为反映中国乃至全球外贸及经济趋势的“晴雨表”。

40多年来,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义乌人从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到马路边摆地摊,再到建成“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如今的义乌市场,汇集着26个大类210多万种商品,关联着全国210万企业、3200万工人。

走进商贸城,商铺林立、商品繁多。

“总书记好!”“欢迎总书记来义乌!”总书记所到之处,人们纷纷从商铺中走出来,汇聚到一条条通道上,掌声、问候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总书记不时停下脚步。

“绍兴”“内蒙古”“约旦”……经营者来自天南地北,采购商来自世界各地。

“我来自尼泊尔。”一位客商走近前来。

“欢迎你,来采购什么商品?”总书记问。

“想到的都买得到,想不到的也买得到!”听到他的回答,大家都笑了。

走进一家售伞的商铺,总书记仔细察看:“店开了多久?”

“27年了。”店主张吉英告诉总书记,“我们坚持时尚优雅的设计理念,走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路线,生产的伞已经卖到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

“祝你们越做越好!”总书记笑着说。

一家制伞企业的发展,是新时代义乌制造业和贸易模式转型升级的缩影。

面对市场的商户、小企业主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义乌作出了贡献,还要再作新贡献。你们每个人都是义乌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还要继续努力、再造辉煌。”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从新时代“枫桥经验”看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参观枫桥经验陈列馆。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着眼应对和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大转型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带着思考来过枫桥。

“浙江根据党中央精神和这里的实际情况,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探索依靠人民群众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总书记回忆道。

2003年11月,浙江省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自此,建设“法治浙江”、建设“平安浙江”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决策部署接续出台。

时代在变、形势在变、社会矛盾的内容也在变,但依靠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始终没有变。

重温“枫桥经验”诞生、演进、发展的历程,总书记深刻指出:“这里面有我们党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政策策略,就是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一个甲子过去,虽历久而弥新。

60年来,“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持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陈列馆二楼,展示了近年来全国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辽宁沈阳牡丹社区的“三零”工作法,福建明溪县“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四川成都武侯区的小区物业矛盾“信托制”解纷工作法……一个个从“枫桥经验”衍生而来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法不断涌现。

陈列馆外,枫溪长流,枫桥犹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从千年水脉看千年文脉:“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绍兴城西,浙东古运河碧波荡漾,流淌着一段2500多年的水运史和绵绵不绝的中华文脉。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西兴,流经绍兴,东至宁波,充分利用浙东山川形势,连通河湖、穿越阡陌、润泽沃野,滋养着两岸人民。

拾级登上园内高拱石桥,习近平总书记举目四望。眼前,古运河流水绵延;不远处,高架桥上客货车辆疾驰而过,给人以穿越古今之感。总书记感叹道:“在这里可以畅想一下古今沧桑。”

肇始于春秋山阴故水道,贯通于两晋,鼎盛于唐宋,发展于明清……走进浙东运河博物馆,总书记详细了解这段绵延千年的“运河史话”。

在一个水利工程模型——绍兴三江闸前,总书记停下脚步。

这是由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的大型挡潮排水闸,闸基以巨石砌成,石间用榫卯连接,共设28孔,“旱可蓄、涝可排、潮可挡”,改善了山会平原的水利和航运条件。

总书记俯身仔细察看三江闸设计结构:“这个闸现在还在吧?”

“还在,它的作用已经被曹娥江大闸所取代。”讲解的同志回答。

古人的智慧,启迪着后人的实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推动建设浙东引水工程,曹娥江大闸正是那时开工兴建的。

展柜里,一张2005年12月31日出版的《浙江日报》记录了这一历史瞬间:

“随着省委书记习近平宣布‘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开工’,并启动开工按钮,顿时偌大的建设工地上一字儿排开的施工机械‘隆隆’轰鸣……钱江两岸人民盼望已久的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总书记回忆起这段往事:“过去浙东这一带是缺水的地方,特别是舟山,一半的水都要靠这个引水工程。”

2021年6月,浙东引水工程全线贯通,至今已累计输水50多亿立方米,惠及杭州、绍兴、宁波、舟山4市18县(市、区)1750多万人。

“很多浙东的百姓都因此受益,大家饮水思源、感恩在心。”当地负责同志说。

千年水脉,正是在一代代人的持续呵护和接续建设下流淌至今、绵绵不绝。

作为河长制的发源地,浙江省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还创新探索共享共治河湖新模式,让广大群众成为治水护水的主力军。总书记强调,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

治水关乎治国,水脉连着文脉。在总书记心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

“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走出博物馆,临别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要好好挖掘大运河文化,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潮激荡,奋楫争先。

总书记的话语充满着期待:“当前,浙江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推动浙江各项事业更上一层楼,让人民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人民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