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全国前列 创造新的辉煌 砥砺奋进的广东五年答卷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为。“走在全国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一以贯之的要求。2017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广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希望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广东要“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全省上下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始终保持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1+1+9”工作部署,用好“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民生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充分彰显广东担当。

一是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从2017年到2021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从89879.23亿元到124369.67亿元的跨越,总量持续位居全国第一。三大产业稳中向好,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69146.82亿元,比上年增长7.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2.8%;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40.4:55.6,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从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看,2017年为11315.21亿元,2021年达到14103.43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7年为8108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009美元),2021年达到9828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234美元)。

二是“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丰富“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广东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推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稳健起步,牵引带动全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的开通让“天堑变通途”,广深港高铁的建成运营创造了超越“日暮千里隔”的快捷……基础设施“硬联通”大大缩短了珠江两岸、粤港澳三地的时空距离。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实施,深圳经济特区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为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4.63亿元,同比增长8.5%;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扩区后)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5.7亿元,同比增长10.5%。

三是社会民生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广东省委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功解决好百姓身边的小事、难事、烦心事。推动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万元,2021年达到4.5万元。“十三五”时期,广东城镇新增就业700万人,占全国1/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大力加强教育投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比例提高到86%,457万随迁子女就近就地接受义务教育,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居全国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3%提高到52%。医疗建设方面,投入150亿元支持30家高水平医院、8家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3家国际医学中心建设,投入500亿元全面提升县镇村医疗卫生水平,医共体实现县域全覆盖,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8.4岁。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均增长5.9%,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80%,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大幅提高。

四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广东共派出6.5万名驻村干部,投入1600亿元,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此后,又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域覆盖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同时,广东坚决扛起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政治责任,帮助广西、四川、贵州、云南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500多万人口脱贫,援藏援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五是疫情防控取得来之不易成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东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第一时间建立战时指挥体系,迅速启动全省一级响应,调配最强救治力量,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迅速有效控制疫情。去年在最短时间内打赢同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的首次正面交锋,及时高效处置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多起本土疫情,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坚决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牢牢守好疫情防控“南大门”。坚决服从服务全国大局,驰援湖北武汉和荆州、上海等城市,大力支持香港抗疫工作,加强国际医疗合作和科研攻关,交出一份体现广东效率、彰显广东担当、展现广东力量的答卷。

弥足珍贵的成功经验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广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推动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广东经验。

一是以创新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之策。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工作布局上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来抓来谋划,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省发展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十二条”,组织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立省之路。“十三五”时期,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800亿元增加到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4%提高到2.9%。目前,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9年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万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撑作用凸显、增加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7家,累计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二是以协调发展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的治本之策。广东把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目前,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广州、深圳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佛山、东莞进入万亿元城市行列。沿海经济带海上风电、核电、绿色石化、海工装备等产业特色突出,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等百亿美元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凸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绿色低碳产业等加快发展。同时,广东积极统筹大湾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完善省内对口帮扶机制,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公共资源支持力度,启动建设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出台支持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破解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三是以绿色发展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广东致力于探索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之路,在全国率先实施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全面实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地区9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珠三角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聚焦水、大气、土壤等重点领域持续攻坚,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大力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基本消除国家挂牌督办的527条黑臭水体,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9.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90.2%。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5%,PM2.5浓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南粤蓝”成为常态。

四是以开放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广东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一招。广东充分发挥产业、区位和市场优势,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深入推进“双区”建设、两个合作区建设和“双城”联动,提高自贸区、开发区等建设水平,率先引领推进制度型开放,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和投资协定,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全球疫情蔓延让国际贸易形势变得复杂严峻,但广东通过网上举办广交会,实施“粤贸全球”计划,外贸进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实施了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线上线下举办第130届广交会、中国航展、中博会等重大展会,开展“粤贸全球”“粤贸全国”经贸活动200多场。2021年,广东进出口总额突破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额20419.3亿元,增长16.3%。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6155个,比上年增长25.6%。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84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五是以共享发展实现高质量全面小康。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广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推进共同富裕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安全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坚持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20年,广东安排民生类支出1.26万亿元,约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七成。截至目前,广东社会保障卡持卡数1.14亿人次,总量居全国首位。“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累计投入近200亿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基本建成15分钟城市养老服务圈。近五年,广东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均持续提高,位居全国前列。

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明确了广东在全国大局中的总定位总目标,描绘了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广东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紧紧围绕新发展阶段的总定位总目标,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东篇章。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根本出路。这就要求广东必须聚焦新发展阶段总定位总目标,积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在大变局中塑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当前,要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续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把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切实在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上下功夫,有力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积极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强化整体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战略效应和辐射引领效应。要着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持续推进城乡、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与自然等协调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社会事业,让广大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是广东的特殊优势和鲜明特点。广东靠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要有力有序推进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加快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促进的改革传导链条,突出抓好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在重点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升改革整体效能。要大力实施创造型引领型改革,要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带动全省对外开放制度创新、业态创新、环境创新,完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机制,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担当更重要角色。要深入挖掘两个合作区建设蕴含的改革利好、开放利好、发展利好,结合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等,打通改革、创新、产业、市场联动传导链条,推动改革衔接、开放协同、发展联动,牵引全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办好广东的事,关键在党的全面领导。广东要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必须以更高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把全省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在新征程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有信心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续写更为动人的崭新篇章,切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执笔:张浩,中山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发布于《南方》杂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