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日报》2023年10月31日星期二A06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构建绿美佛山的生态建设新格局
高端访谈:今年是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正加力提速、攻坚突破,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近日,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在接受佛山日报《理论周刊》专访时表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牵引,也是关系广东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工程。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系统谋划、全面推进,推动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张修玉表示,佛山是制造业大市,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部署要求,构建起绿美佛山的生态建设新格局,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在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本,为建设美丽中国、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样板作出佛山贡献。
1.坚持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 持续推进污染治理
《理论周刊》: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突出绿美广东引领,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您认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绿美广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做好哪些重点工作?
张修玉: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位于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的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绿美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做好如下重点工作:
一是坚持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延伸“生态+”复合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医药、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引领,发展壮大蔬果、南药、花卉等特色产业。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打造生态康养、生态旅游项目,由传统的“+生态”向“生态+”转变,推进区域绿色发展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企业+镇村(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和生态产品出村进城,完善形式多样的生态智能物流配送体系。
二是积极探索绿色产品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绿色产品对接招商,搭建大型采购企业产需对接平台,引导建立供销对接机制。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例,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破解“度量难”,完善生态产品权益交易体系破解“交易难”,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支撑体系破解“抵押难”,培育生态产品开发经营体系破解“变现难”,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渠道,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完善区域资源交易平台和制度,建立健全用水权、排污权、用能权初始分配与交易制度,完善区域性碳排放权和股权交易市场,做好碳排放权试点,完善林业碳汇交易机制。
三是持续推进污染治理,构建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实施全面提升空气质量行动计划,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精准防控臭氧污染。深化重点流域系统治理,强化国考断面达标攻坚,基本消除重点国考断面所在水体一级支流劣Ⅴ类。持续做好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水库型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试点示范。实施入海河流总氮削减工程,加强入海排污口、海洋工程、海水养殖等监管。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制定加强固废危废处置管理提升方案,推进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提标改造,制定出台新污染物治理实施方案。加快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出台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监管。
四是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系统。全面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相关部署,加快编制实施《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永续利用,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管能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民参与,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战略区域的本底调查与评估,构建南粤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同时,凝练总结韶关、梅州等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经验,强化系统思维,因地制宜保护修复广东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系统,针对海岸带等各类型生态保护修复单元分别采取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或生态重建为主的保护修复技术模式。对生态保护修复区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过程动态监测和生态风险评估。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监管机制,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机制。
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主抓手,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等设施建设,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村逐步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巩固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成果,持续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分类整治空心村。强化农房规划建设管控,坚决遏制新增农村违法违规建房行为。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风貌,加强古树名木、特色民居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建设美丽乡村。
六是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与成效评估。持续深入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重点支持珠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强化示范创建引领带动作用。系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提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协同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凝练总结广东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对广东各地在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空间、生态生活与生态文化六大领域的建设成效进行科学评估,促进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与借鉴。
七是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是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擘画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需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制修订符合广东实际的一批污染物排放标准。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协同开展地方性立法,支持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实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线索筛查、公益诉讼、损害鉴定、索赔磋商和修复监督。落实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强化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为美丽广东建设保驾护航。
2.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具有佛山特色的自然生态格局
《理论周刊》:佛山已经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绿美佛山生态建设的实施意见》,包括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在内的“绿美佛山生态建设八大行动”正如火如荼展开。您认为佛山要如何发力,构建起绿美佛山的生态建设新格局?
张修玉:2023年4月,佛山市委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绿美佛山生态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打造半城山水满城绿的绿美佛山绘制了路线图,制定了绿美佛山“三步走”目标。随后5月,佛山市绿化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绿美佛山生态建设的行动方案》,进一步推进了绿美佛山生态建设八大行动重点任务落实,加强了绿美佛山生态治理能力建设。佛山是制造业大市,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部署要求,构建绿美佛山的生态建设新格局,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在制造业城市转型升级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本,为建设美丽中国、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样板作出佛山贡献。佛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入手:
一是构建具有佛山特色的自然生态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以西部和北部山地、南部农田湿地等为重点,构建“三屏六楔,两脉两环,蓝绿成网”的自然生态格局。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推进全市48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规范化建设,建立集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是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江心岛、公园为重点,推进江心岛湿地、市政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的建设,持续提升点状生态空间质量;以城市道路、水系等为重点,塑造一路一特色的生态廊道,优化绿道、碧道、古驿道等建设,持续提升线状生态空间绿化美化水平;以成片山脉屏障和大型林场为重点,实施林相林分改造,提升集中连片的面上森林景观和生态质量。
三是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行动。加强重要生态区域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加快生态廊道互联互通建设,完善森林生态网络建设。优化提升皂幕山、凌云山和西樵山等主要山脉的生态修复,加强西江、北江干流佛山段及主要支流,以及重要水源地和大中型水库集雨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强化优良水体保护,持续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四是实施城乡绿美提升行动。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持续推进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持续提升“五边”(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绿化美化品质,深入开展“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植绿活动,提升“四小园”建设水平,推进留白增绿。以绿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开展植绿增绿、绿化美化行动,建设护路林、护岸林、景观林,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生态优美的乡村典范。
张修玉:广东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委员、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委员会主任、省直属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支部主任,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理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东江水专项”技术集成、“广东省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负责人,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与地方课题200余项。主编或翻译出版《粤港澳美丽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等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为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撰写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提案、咨询建议100余份,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开展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宣教讲座100余场。荣获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优秀青年科学家”、广东省环境科学技术奖(科普类)等奖项。(办公室综合《佛山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