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卫视专访农工党员陆卫平:有效规划管理慢行交通系统,推动城市交通多网融合与精细化改造

一座城市的交通不仅需要像主干道这样的“大动脉”,也需要像慢行车道这样的“毛细血管”,来满足市民对“最后一公里”便利出行的需求。截至目前,深圳今年共完成新改建非机动车道约353公里,累计总里程已达到2561.2公里。

深圳慢行交通系统建设还面临哪些堵点难点,应如何解决呢?深圳卫视《晚间报道》采访了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委,市政协常委、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副总经理陆卫平。

陆卫平表示,慢行系统里面第一是“多”,人多、汽车多、自行车多,而自行车又包括了人骑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都融入到了一起。第二是“乱”,大家互相交叉、互相穿越的情况经常发生。第三是“快”,防不胜防。因此,如何能把好事做好,有效地进行规划管理非常重要。他提出:

1.在规章制度上明确,骑自行车的人和行人要分道而行;

2.在设施方面要有所分离,各行其道;

3.在交通标记方面,要做自行车的标记,这也是推广自行车使用慢行系统很好的方法。

在推动城市交通多网融合与精细化改造方面,有哪些好的案例是值得学习借鉴的?陆卫平说,可以学习香港点对点接驳,特别是符合实际的线路和站点的布局设计。比如,市民到了一个地铁站,马上就有车转运到相应地点。把设置接驳车的问题处理好了,慢行系统就得到了最高效率的利用。

推行城市慢行系统,既是解决公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必然选择,也是践行绿色出行理念的具体措施。深圳每年以300公里的目标进行慢行系统建设,就是要下大力气推动“轨道-公交-慢行”的多网融合,优化交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竞争力,更好地先行先试破解“大城市病”难题,进一步提升市民的出行幸福感与获得感。(办公室综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