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大半天,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从早上8时出门诊到下午2时,共诊治了40多人。面对远道而来的加号患者,她总是能帮就帮。诊室之内,方寸之间,小小的诊台连接着生命的希望,也是她倾听病人心声的“窗口”。
“外地患者奔波来大城市看病,费钱也费时间,如何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基于临床发现的问题,周清以做科研态度认真调查、走访、钻研,一份关于肿瘤患者分级诊疗的提案,在她手中逐渐完善。
推动体检行业规范化发展
2018年,周清成为省政协委员。基于在一线发现的问题,她认真提炼总结,为民生症结“诊断开方”。
在2019年1月广东省两会上,周清参加了首次设立的“委员通道”,呼吁促进体检行业规范化发展。
“没想到政协平台的力量这么大,我切切实实地看到了变化。”周清说,她递交的提案收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还有数十家媒体对科学体检相关问题进行报道。不久后,周清在多个医院和体检机构就看到了更科学的体检套餐设置。“患者可以花更合适的钱做更科学、准确的体检项目,自己在其中贡献了一份力量,真的挺开心。”
成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周清在感到光荣的同时,也感受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周清说,希望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为医疗健康相关问题建言献策,引导更多人树立对肿瘤等疾病的科学认识,推动解决更多民生关切问题。
让肿瘤患者在“家门口”看好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不少肿瘤已成为慢性病。但周清发现,由于部分地区基层诊疗能力仍存在不足,部分患者对基层医生缺乏信任,大城市的肿瘤专科医院专家门诊总是“一号难求”。因此,她把进一步提升肿瘤诊疗的可及性列入了今年调研和履职的重点。
通过资料收集、一线走访、对话交流等方式,周清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寻找对症下药的“良方”。
“要推动肿瘤治疗的规范化、同质化,在分级诊疗的基础上建设一体化的肿瘤治疗服务体系,才能让患者就近看好病。”周清提出,可通过建设医联体、一体化诊疗联盟、县域肿瘤中心等模式,让三级医院带动提升二级医院、省级医院带动提升县级医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另一个重要方向。“常规、标准的诊治手段在基层医院完成,遇到疑难复杂患者时,基层医生可以通过远程诊疗的方式,与上级医院的医生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也可以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她说。
当前,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病患者已可以在基层医院诊治、随访,进行健康管理。周清希望,未来肿瘤患者也可以在“家门口”看好病、买好药。她还呼吁,各级医疗机构要对肿瘤患者给予更多人文关怀,让患者和家属回忆抗癌之路时,感受到的艰辛少一点,温暖多一点。
记者手记:科学家的“理性”和医者的“温暖”
作为肺癌精准治疗领域的专家,周清与团队的科研成果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
医学科学家不但要有提炼问题的能力,还要有抽丝剥茧的耐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周清在写提案时,也有做科研一样的认真和细致。她从临床一线发现问题,用严谨认真的科研精神和开放包容的科学态度,打磨出具有可行性的提案。
“你提的问题很好,我得记录一下。”在接受采访时,周清听到与提案相关的问题,也乐于和记者讨论,并拿出纸笔记下。她不仅关注如何让患者“活下来”,也努力让他们“活得好”。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科学家的“理性”和医者的“温暖”,也感受到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的责任感。
医学的目的是治疗患者,提案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建言献策,凝聚合力,周清希望用好政协平台,助力推动我国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让医疗的人文关怀向更大范围传播
早上7点半,周清教授出现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的办公室里,看门诊、查房、讨论疑难病例,包括后勤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教学教研……这是周清忙碌的日常。2018年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以来,她以做科研的态度认真调查、走访、钻研,一份份提案为民生鼓与呼,为患者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当选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周清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医学的目的是治疗患者,提案的目的是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医学进步的福利。”
攻克肺癌难题
在周清的导师吴一龙教授和团队二十多年的努力下,“让肺癌变成一个慢性病”已经从一个梦想,逐渐变成现实。周清说,二十年前提出这个想法时,大家都觉得遥不可及,可是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确实已经在相当大比例的患者中实现了真正让肺癌变成了一个慢性病。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让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周清总是把自己对事业的坚定和热爱传递给年轻的人们,她相信只要努力过,梦想就一定可以实现。当梦想正逐步变成现实时,周清和团队却异常清醒,“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现在面临的问题也很多,比如患者服用新药效果好,但有了耐药性怎么办?如何降低新药的价格?如何让就诊流程更便捷?如何提高基层医院的肿瘤诊治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就医……”这些问题都是摆在周清面前的挑战。
能在家门口诊治恶性肿瘤
2019年广东省两会上,周清建议卫生监管部门应对体检中心加强监管,定期对设备和人员资质进行审查和考核;同时依据科学数据,针对不同群体,分别设定科学、规范、合理的体检项目。对需专科进一步治疗的疾病,由体检中心直接对接,在各专科设立体检后就诊通道,确保体检发现的早期疾病能够及时在专科指导下得到治疗,从而建立“体检—咨询—就医”一体化服务体系。
周清递交的提案很快收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还有数十家媒体对科学体检相关问题进行报道。不久后,周清在多个医院和体检机构就看到了更科学的体检套餐设置。她说:“患者可以花更合适的钱做更科学、准确的体检项目,自己在其中贡献了一份力量,真的很开心。”
今年全国两会,她带上会的提案主要围绕“让恶性肿瘤能在家门口的医院诊治”主题提出建议。“我们虽然在科研上让部分恶性肿瘤成为慢性病,但是一些来自基层的患者要千里迢迢来到大城市治疗,付出经济上和与家人分开的代价。”周清希望通过建设医联体、一体化诊疗联盟、县域肿瘤中心等模式,让三级医院带动提升二级医院、省级医院带动提升县级医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另一个重要方向。常规、标准的诊治手段在基层医院完成,遇到疑难复杂患者时,基层医生可以通过远程诊疗的方式,与上级医院的医生共同探讨最佳治疗方案,也可以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她说。
记者手记:医生要把关爱和温暖传递给病人
“你是医生,你不能单纯看病,必须把关爱和温暖传递给病人。”这是周清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作为管理者常常叮嘱其他医生的话。
周清常说,决定一位医生是否优秀和被患者信任,在医术的基本要求之上,决定性因素是对患者是否抱深切的同情同理之心。“在肿瘤病房,可以看到最真实的人间百态,作为肺癌诊疗医生,需要更多地从心理学、社会学的层面关注病人和他们的家庭。”
当选政协委员以来,她更是把这种医疗的人文关怀向更大范围传播,“我们20年的努力让肺癌成为慢性病,我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恶性肿瘤能够被扼杀在家门口的医院。”(《羊城晚报》)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忙碌的门诊不仅持续了一个上午,更“直落”到14时。其间,周清教授诊治了40多位患者。
匆匆吃上几口饭,脱下白大褂,一身正装的她背上装着笔记本电脑的双肩大包,又赶往下午的会议。每天早上7点多出门,傍晚7点多下班,走路快、说话快的她用轻松的语气说:“忙忙碌碌,习惯了……”
“步履不停、温暖昂扬”是周清的同事们、患者们对她的两大评价。今年正好是她从事肺癌临床诊疗20周年,成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她,希望发挥专业优势,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助力健康中国高质量建设与发展。
曾推动科学体检与肿瘤早筛
自2003年师从国际著名肺癌专家吴一龙教授开始,周清在肺癌一线临床耕耘20年,亲身经历了肺癌诊疗的快速进展,门诊、查房、会诊讨论……医教研无一落下,如今已是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肺癌综合治疗专家,还是省医惠福分院(肿瘤医院)的管理者。
正是这样的临床实践+管理经验,让她在2018年成为省政协委员时,下定决心当好专家型委员,以做科研的精神,在熟悉的医疗健康领域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
2019年1月广东省“两会”期间,周清因“提倡科学体检,提高体检质量”的提案受到广泛关注,应邀登上首次举办“委员通道”。她建议各医院机构高度重视体检中心建设,在体检中心设立体检结果咨询门诊,建立体检、咨询、就医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没想到政协平台的力量这么大,我切切实实地看到了变化。”周清说,提案收到相关部门回复,还有数十家媒体对科学体检的广泛报道,不久后,她在多个医院和体检机构就看到了更科学的体检套餐设置。
2020年广东省“两会”期间,针对广东肿瘤筛查项目繁多且公众对早筛认识不足的现象,周清提出了“关于在我省率先开展肿瘤早筛体系建设的建议”,提案报道走出广东,在全国引起关注。
拟推进恶性肿瘤诊疗一体化
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周清感受到被信任的光荣与激动,这也意味着要担起更大的责任。仔细思考之后,她决定还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肿瘤诊治问题“诊断开方”。经过资料收集、一线走访、深入调研、对话交流等,她形成并将带着“推进恶性肿瘤诊疗一体化,助力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上京。
如今,不少恶性肿瘤实现慢病化管理,在日益精准化诊治下,患者活得久,也活得好了。以周清擅长的肺癌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例,即便是晚期肺癌,也有一半左右的患者活过5年或更长,甚至长期带瘤生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肺癌慢病化”。
那么,如何让更多癌症真正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患者获得良好的全程管理后长期生存,不再谈癌色变?
在周清看来,在完善肿瘤分级诊治机制的同时,建设一体化的肿瘤治疗服务体系,提升基层诊治能力,推动肿瘤诊治的规范化、同质化。
“国家卫健委最新启动‘千县工程’,并推动全国1000个县级医院肿瘤中心建设”,周清说,这将建立起一个个向上联通、向下对接的核心枢纽,基层医院不再仅仅承接癌症安宁服务,肿瘤患者也不用再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到大都市大医院求医,实现在家门口诊治,随访、管理才能更便捷有效。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周清建议通过建设医联体、一体化诊疗联盟、县域肿瘤中心等模式,让三级医院带动提升二级医院、省级医院带动提升县级医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常规性、标准化治疗在基层就能完成,疑难复杂病例由上级医院兜底。
记者手记: 专业力量与温暖态度的共融
在病友互助群里,周清是全国肺癌患者们最信赖的专家之一,他们说:“在她的身上,融合着专业的力量与温暖的态度。”
为了攻关肺癌,她带着团队刻苦钻研,很多临床研究成果惠及患者。刚刚过去的2022年,周清为第一作者的“序贯化放疗后免疫巩固治疗”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柳叶刀肿瘤》发表,获国家监管部门批准成为3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这也是广东省肺研所一年三篇影响因子30分以上的论文之一。
另一方面,她总是将“面对患者”换成“与患者一起”。过去三年患者就医不便,她努力推进5G互联网医疗,患者在线上就可图文问诊、开方买药;再忙再累,她也不时进入“明天会更好”患者群里,一起讨论性价比最合适的诊治方案。
周清说,肿瘤患者生存期越来越长,同时也意味着抗癌之路一直延伸,专业能让患者活得更好,温暖则让患者感觉抗癌不那么艰辛,而是轻松一点。
人们期待着迈上更大更高舞台履职的周清教授继续积极昂扬,书写更多民生关切好答卷。(《广州日报》)
相关阅读:
广东新闻联播报道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委周清:专注肺癌治疗研究,助力健康中国建设